目前分類:其他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到底人人都用手機記事的年代,為什麼還是有綿綿不絕的人群想要用記事簿?為什麼他們放棄拇指的戳,而要去五指抓住一支筆、鋪開一頁紙?

2015-12-22端傳媒記者 潘健文 發自香港        

[編者的話]我們關注那些在科技時代,令人沉迷的文具,關注千種文具把人俘獲的原因,關注那些情願身陷文具之樂的人們……

從事廣告設計的 Nic ,喜愛將在雜誌見到的剪下貼在筆記簿中,日後做參考。攝:王嘉豪/端傳媒

每到年尾,我都會翻翻自己的記事簿,看看年初定下的目標,到底有多少能完成得到。就是這樣──

大概太多人家裏平白存放着幾本用不完的記事簿……
大概不少人買時雄心壯志,幾個月過去已疏於光顧……
大概每到新年,跑去給自己買本新手帳目,不是很難,但就能帶給你煥然一新的良好自我感覺,而你喜歡的其實是那個感覺……

話說年尾又到了熱買 Schedule Book /手帳的時節,但到底人人都用手機記事的年代,為什麼還是有綿綿不絕的人群想要用記事簿?為什麼他們放棄拇指的戳,而要去五指抓住一支筆、鋪開一頁紙?

填詞人 Tim 是筆記簿控,愛儲不同的簿,每本也填寫得滿滿。攝:王嘉豪/端傳媒

我們訪問了七位時至今日仍然戀棧記事簿的人,有 IT 程式員、有蛋糕師傅、有廣告人也有公關經理,當然,也包括本來就愛用筆記簿的創作人,且聽聽他們告訴你,紙筆仍未被科技取代的五大原因。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忠賢說,準備考試後期每天寫12小時的10年考古題,1科寫4題申論題,總共4科。一天一定要寫16題申論題,且每題控制在20分鐘內寫完,一整年下來應該寫了至少1400題,考古題疊起來比全套參考書還厚。為加強記憶,他用「心智圖法」背法條,且「每科都做了3套不同功能的筆記。」

柯忠賢說,初期看函授課程時,會先整理參考書目錄,規定自己一天一定要讀完一個章節。因為完全沒接觸過法律課程,一開始確實是有看沒有懂,第一遍不懂,就看第二遍,還不懂,再看第三遍。直到看懂、了解意思,才進入下一章。「一定要把當天進度讀完並完全理解,才能上床睡覺。」

至於筆記,柯忠賢說,因為自己記憶力差,所以每科都做了3套各有不同功能的筆記。第一套是「抄老師上課講課內容」,因為書本內容又臭又長又死板,老師上課說的話非常口語化,之後在閱讀時,會很快讀懂意思。而且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就代表是重點,「所以我基本上幾乎是老師說一句,我就寫一句。」

第2套筆記則開始簡化,用紅字開標題,藍字寫內容,而內容也絕對不超過一句話,寫的內容主要是看過第一版筆記後再縮減的內容,等於複習了兩次。

第3套筆記完全就是標題,整本筆記非常薄,大約10分鐘內就能快速看完一科。柯忠賢說,在考場上,看到很多考生拿著超厚的參考書,不停地翻頁再翻頁,「光他們翻頁時,我就複習完兩輪了。」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後段班辣妹應屆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等8部日本暢銷「學習、商管書」中,出現的各種讓頭腦變聰明的方法,你也可以在自己的筆記上實踐!

【圖解範例版】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直接教你簡單幾個步驟,便能點石成金,你需要的僅僅是一本方格筆記本。

圖說明

只是沿著橫軸與縱軸的輔助線畫出方格,就變成具有聰明筆記法(架構)的筆記本。

稍微動動手加上思考的輔助線,記錄、推理、總結的邏輯變得清晰,這就是方格筆記的魅力。

圖說明

確定使用的架構(在學筆記的過程,你會越來越了解什麼狀況下,用什麼架構最清楚。)

以這個應用方法3為例,它是世界學力第一的「芬蘭式筆記法」,藉由橫線與直線劃分空間,左側圖解,右側輔以三分割的思考法。出自台灣並未出版的日本暢銷書《芬蘭式思考拓展你的思考能力》

圖說明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雷鋒網 配圖

在上週蘋果秋季發表會中,除了宣布與愛馬仕合作推出 Apple Watch,以及再次有所提升的 iPhone 6s,蘋果還推出了 iPad Pro,並邀請了 Adobe 在台上進行展示。在展示環節中,Adobe 展示了如何讓數位創作者能在平板上完成更多的事情,其中涉及了類似於 Adobe CC 等軟體進行創作發想。

使用 12.9 吋的 iPad Pro 進行設計創作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不過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有 64% 的設計師並不會用軟體來進行創作上的發想,他們通常用筆和紙。

這一數字是 Khoi Vinh 在今年夏天於調查中統計出來的,Vinh 是一名圖形和互動設計師,曾擔任紐約時報的設計總監,現在是 Adobe 的首席設計師。調查想瞭解,如今設計師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會使用什麼工具。

The Ultimate Designer

這項調查最初源於他個人的好奇心,他畢竟是一名設計師,工作就是開發工具。他將調查放到了個人社群媒體網路上,透過這種方式獲得調查反饋,共得到了 4,000 份反饋,主要來自美國,其他少量來自歐洲和其他地區。Khoi Vinh 也承認這項調查並非十分科學,但能夠反映出一些情況。

反饋資料顯示,放眼十年之前,Adobe 是這個領域中唯一的選擇,而現在初創企業和相關軟體方面的競爭對手已經無處不在。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來自獨立開發者專為設計師推出的工具越來越多,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活躍的領域。

Favorite Tools_leiphone0914

在 UX 設計方面(線框圖和介面設計),獨立軟體工具 Sketch 已經擊敗了 Adobe 的軟體。在項目管理上,相比於 Trello、Github、Basecamp 和 Evernote,Slack 也越來越流行。大部分調查參與者都表示,他們更喜歡使用 HTML / CSS 來進行原型設計。其中一項統計中的結果尤為突出:即使到了 2015 年,仍然有 64%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構思上主要的工具仍然是筆和紙。

What tools do you use for prohect management_leiphone0914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記的功能大致可分為2大類,一種是「記憶重要事物」,另一個則是「解決問題」。

學習上做的筆記,主要是為了「記憶重要事物」,因此就學時大部分都是需要背誦的科目,像是歷史、地理才需要做筆記,但數學這類偏計算的科目就很少用到筆記了。

但是進入職場之後,大部分做筆記則是為了「解決問題」,也就是從現有的零碎資訊或是事實,思考整理後推估下一步的行動。像是做會議紀錄就是為了釐清目前所有人的進度,再安排未來的行動;人脈筆記則是將認識的人分類,以因應未來可能的合作情況。

但也不是說開始工作後就不需要用到筆記的記憶功能了,像是上台做簡報時,就需要簡報上的關鍵字來提醒演講內容。若是考證照、或學語言增加競爭力,也需要抄筆記讓自己能在有限時間內記住更多的內容。由此可見,不論是學生或上班族,筆記都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避免6錯誤
先思考再下筆做筆記

然而,我們卻常看到許多筆記抄得密密麻麻的人,成績和工作效率卻反而很差,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些人沒有先思考後再做筆記,以下是一般人在筆記上常犯的錯:

1.雜亂筆記:亂到自己也看不懂,除了不易理解外,還會降低複習的動力。

2.小筆記本:有些人會用A6的筆記本來抄錄所有東西,但由於版面太小,會降低處理複雜事務的能力和邏輯思考力。

3.七彩筆記:在筆記中使用顏色是為了凸顯重點,但用太多顏色反而會找不到重點。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七歲的小資女黃詩芸,從大學念書的第一天就嘗到「透支」的滋味,從此啟動記帳模式。 八年來,透過精細地記帳,並採取精明節流、努力存錢的理財方式,才畢業兩年,就快存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

從研究所畢業兩年,今年剛成為正式公務員的黃詩芸,如果沒有意外,今年年底,將存到她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不靠家人,只靠自己,二十七歲的黃詩芸怎麼辦到的?

生長在單親家庭的黃詩芸,求學成長的過程向來不用媽媽煩惱,成績優異的她從高雄女中畢業後,順利考上政治大學。懷抱著興奮的心情北上的第一天,黃詩芸就經歷了一堂理財震撼課。

從宿舍報到開始,她驚覺,媽媽給的每個月六千元生活費「不夠用」,「一本原文書就要將近一千元」,再買生活日用品、繳宿舍冷氣儲值卡費用,第一天她就被「鐵定透支」的事實嚇到了。

「記帳,讓我意識到自己很窮」
積極工作 兼三個家教、展場服務員……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躍然紙上的圖文,是一個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課堂筆記。
 
第一次對這個孩子的繪畫專長有深刻印象,是他在生涯規劃課堂裡,在寫給學長姐的回饋小卡上,用「仿FB打卡的畫面」,Tag兩位學長姐的名字,以及貼文內容(回饋)加上心情:很感動、很受鼓舞。
 
差別在於,他是手繪。
 
隔一週,我不小心瞄到他桌子上筆記本的一個角落,問他:「可以借老師欣賞一下嗎?」他微笑點點頭。原先,以為只有一角,拿起一看,原來是一整頁;以為只有一頁,繼而一翻,驚豔地發現是一整本!
 
我強作鎮定,不忘問他:「方便讓老師拍照、分享嗎?」取得他同意後,我在個人的臉書分享了幾張課堂中隨手翻拍筆記的照片,意外引起廣大迴響與轉貼分享。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已經實踐了一段時間的「筆記改良格式」,我稱呼他「筆記的三層空間法」。

長期追蹤電腦玩物的朋友都知道,我常常會思考如何修正自己之前的方法或觀念,尤其當一件事情實踐一段時間並遇到大小問題時,只有改變或調整自己的做法,才是增進效率的最有效方法,而這篇文章想分享的筆記改良格式,針對的就是「怎麼讓一則記錄筆記更加有效?」的問題來進行筆記格式的改良。

「記錄型」筆記像是我的文章草稿、工作上的企劃、任務的執行規劃,一般來說我們會習慣把收集到的資料、聽到的內容、自己的想法一股腦的記錄下來,但是即使筆記內容看起來很豐富,然而正是因為陸續添加的內容太多太龐雜,最後這則筆記反而千頭萬緒,讓我自己找不到重點在哪裡?這時候,「應該怎麼寫筆記、做記錄」才能更容易理出頭緒呢?


  • 最簡單但很有效的筆記三層空間:


於是我便開始思考,怎麼樣從最基本的「筆記格式」來改造筆記的使用效率,但是我又覺得這個筆記格式不應該太複雜,如果格式太複雜,變成我們要花很多心思與時間去畫出漂亮專業的格式,那樣會讓格式反客為主,我反而沒有辦法專注在思考動腦這件更重要的事情上。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書店可以看到很多以「筆記術」為特輯的雜誌或相關主題的書,

內容常見如下:「不需要一開始就整理筆記。」「總之,先寫下來就對了。」「把想到的東西寫下來就可以了。」成為社會人士,比別人還努力地做筆記,卻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為此而煩惱的人,心中可能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但是,這樣天真的想法相當危險。

 

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機會一睹外商顧問等有能力者的筆記樣貌,所以才會天真的以為筆記「沒有整理也沒關係」「總之,先寫下來就對了」。

其實,過去的我也是如此天真。20多歲時,我也因「不用整理,只要把想到的東西寫下來就好」這種天真想法而落入陷阱中。

結果,圍繞在我身邊的是,充斥各種資訊、寫得滿滿的「肥胖筆記」跟堆積如山的文件。

避免做筆記的三大禁忌 

「捨棄」的相反詞是「肥胖」,而「捨棄筆記」的相反詞就是「肥胖筆記」。

肥胖指的是「代謝症候群」,這種症狀是因為身體儲存過多的皮下脂肪所造成,容易導致現代病。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堂課,專門教孩子思考「考試前,如何規劃念書時間」,你能想像是怎樣的畫面嗎?

在國中任教二十多年的牧語軒,退休後經常在校園舉辦親職與學習講座。過去她在擔任導師時,常利用班會時間,帶著全班練習製作自己的「考前念書計畫表」。

「絕對值得!」長期接觸青少年的她,每次一步步「出招」,帶著學生思考這樁「比考試更重要」的事情時,最喜歡觀察孩子的表情:只見一群半大不小的蘿蔔頭,臉上從閃過「那有什麼困難」的自信,到漸漸變成「嗯,加一加似乎得花不少時間」的警覺,最後轉而「糟糕,不知道能不能念完」的沉思。此時,她就感到欣慰:至少提供機會,讓孩子檢視自己的讀書方法。

首先,她會笑嘻嘻先破冰:「各位同學,快考試了,你們打算花多少時間準備呢?」

這時台下鐵定一陣喧鬧,有人說一星期,有人說三五天,也一定有學生信誓旦旦「只要半天就夠了」。「沒關係,就讓他先囂張一下,」牧語軒提醒,引導過程千萬別動氣,「一說教,就破功了!」

接著她拋出第二個問題:「你們每一科都考哪些範圍啊?」別小看這問題,班上有一半同學會為之語塞。牧語軒提醒家長,若小孩第一次就能清楚回答,「表示他思慮周密、有前瞻性,家長一定要大大稱讚一番,表示老師的交代,孩子都有記在心裡!」

若範圍都不清楚,家長也別碎碎唸,正好趁此機會教育。她建議,若孩子小,可透過聯絡簿,提醒他到學校記得問;或請他打電話問同學,「打電話也是很好的觀察點。」譬如孩子拿起電話,是想什麼問什麼,掛完電話又想起忘了問什麼,就再打一次?還是先盤點哪些資訊還不太確定,列出要問的事項,再打電話?若孩子是後者,同樣值得大大嘉許。

第三個問題通常會讓學生傻眼:「這次考試,你準備拿幾分?」孩子一定哀哀叫:「都還沒考,哪知道會幾分?」但牧語軒認為,「出社會工作都會有業績目標,難道孩子不該練習為自己訂目標嗎?」

如何準備,大有學問

她透過「自訂考試目標」方式,讓孩子學著審視「能力」與「目標」之間的落差,並思索是否需要調整一開始決定的「準備天數」。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月中旬才出刊的1418期的商業周刊,推薦了一本當時即將上市的新書《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出乎人意料的,還以為在3C時代人手一台平板開會才叫做時代前鋒,其實從跨國企業麥肯錫、波士頓顧問、埃森哲,學術翹楚康乃爾大學,或是競爭激烈的日本東大京大生,平常使用的都是老叩叩「手寫」筆記,而且都是「方格筆記本」。

 

為什麼「筆尖思考」還是當道?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站長指出,從文字被發明以來,人類就用手抓著筆桿,在紙上(或地上)刻畫出腦中的迴響與內心的起伏。

事實上,在電子書與紙本書糾纏的這幾年內,早有人提出閱讀電子書似乎產生了記憶困境--因為隨著字體大小和載具的變化,同一句話未必同樣在書頁的右上角,人類自古以來以地理特點或星座方位來理解的空間概念,全部打亂。

因此,「視覺上易於閱讀」的筆記,就擁有很大的力量。筆記可謂是人的「第二個腦」。看一個人的筆記,就能了解他腦中的想法。而你此刻的筆記,就預示了自己的未來。錯誤的筆記方法,會使你離成功越來越遠。

從來沒有學校教你好好做筆記吧?

日本創意顧問社長高橋政史,任職於製造廠時,曾將一輛3公噸卡車的資料,精簡成4張半榻榻米的量!他在進入麥肯錫工作的一開始,就收到公司發的一本方格筆記本,上司並且跟他說:「不要一開始就面對電腦!」至今已經指導兩萬人筆記的高橋,指出使用方格筆記本的好處: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桌上總是堆滿許多物品。」「不知道如何保存堆積如山的文件。」

乍看之下,這些煩惱雖與手帳扯不上邊,但其實只要善用手帳,就能輕鬆解決這些問題。現在,我們先從整理文件開始做起。

一份文件 要用六個不同時間整理

想要整理一份文件,最好安排六次的「整理時間」。或許有人會覺得「六次太多了!」不過,若是善用手帳,並不會造成太大負擔。記住以下六個時間點:(1)每天一次,(2)每周一次,(3)每月一次,(4)每三個月一次,(5)每半年一次,(6)每年一次。把「整理文件」當待辦事項,每天、每週、每月整理。

容易將文件積成一堆的人,恐怕從未規劃並利用「整理時間」,將所有文件確實整理過。

「上周用過的會議資料,應該還用得到,所以先保留起來。」

「前陣子剛結案的專案文件,暫時先留著吧!」

當你心中有這種想法,而將文件歸檔,結果卻愈堆愈多,最後才發現,過去一個月內,其實你都沒動過這些文件。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在手帳的上述六個時間點中,填入「整理文件」的待辦事項。接下來,我將一一解說為什麼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整理文件。

1)每天一次/每天下班前,將當天使用過而且仍需用到的文件,分類成已處理、待確認、進行中。尚未養成習慣前,還是得每天在周計畫表下班前的欄位中,畫上勾選方塊,並寫上「整理文件」來提醒自己。別光是想著「要整理」,而是必須「記在」手帳上,實際寫下來才能加強執行的動力。

2)每周一次/累積了一整周的文件,再分類成當下必須保存的資料,以及須處理掉的資料。可自行安排這個時間須在「每周星期○」進行,並記在月計畫表與周計畫表上,而且兩邊都要畫上勾選方塊。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管理的首要問題,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在你有時間時,你卻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

行事曆本身並非時間管理方法,只是一個時間「記錄」工具,你在某個時間一定要到某個地點開一個會議?或是某件專案的截止時間?這些可以「記錄」在行事曆上,但這還不算是時間管理。

所謂的時間管理,就是你必須在會議到達前「完成」簡報的製作工作,就是你必須在專案截止前「完成」產品的製造。

時間管理是「利用」時間,而非「記錄」時間。你知道何時是截止時間,這只是記錄,而真正的時間管理就是從現在到截止的這段時間裡,你能利用所剩時間把需要的所有行動步驟全部完成。

所以在時間管理中我們真正要問的是:在每次可以行動的時間當下,我們如何創造出最大的行動價值

相關時間管理文章:

這時候,「To-Do List(待辦事項工具)」就比「Calendar(行事曆工具)」更適合用在這裡所說的時間管理上。

行事曆要求你要把所有任務都填在一個時間表上,也就是要求你預先排好所有瑣事的執行時間。但這種作法其實意外很多、變動性很大,你的時間常常會有意外的插曲,或者你當然也可能偷懶、可能執行速度不夠,於是這就導致你必須一直修改行事曆上的時間安排,然而牽一髮動全身,一旦改動一個時間區段,又要牽動其他的時間區段。

結果就是你一直在調整行事曆,一直在計畫時間,卻沒辦法真正利用時間。

相對的,「To-Do List(待辦事項工具)」在這裡就提供了更好的時間利用方式,你不需要把任務、瑣事預先排好執行的時間,這裡是完全相反的概念: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筆記,我們通常會先去想,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可以記錄到筆記裡。可能是下次考試會考到的重點解答?可能是參加研習時聽到的重要資料?可能是工作上老闆交代的重要任務?可能是開會時客戶提出的要求?或者,把生活物品收納也寫進筆記,讓自己以後更快找出來。

當然,這些都值得寫到筆記中。但是如果寫筆記的目的都這麼功利,寫出來的筆記都只是有用,那麼你的筆記本很有可能是個有條不紊的知識庫、資料庫,但卻無法成為一個激發自己成長、讓自己感動的好朋友。

之前和同事聊天,同事提出一個好點子,我們聊得天花亂墜,我忽然覺得哪裡怪怪的,便開口問他:「你怎麼不趕快記下來?」同事說:「這只是隨便想想的,又還沒有真正成形。」我心中覺得,這真是好可惜,我們似乎沒有發現:「筆記一件不重要的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筆記」不只是一種鏡像的複製,筆記本身也可以是「思考的一環」、是「行動的第一步」。那些已經很重要的事情用筆記記錄,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只不過是資料整理。

但是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透過筆記產生意義,才是筆記帶給我們人生的最大動力。

1,寫下念頭: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真的還有機會

常常跟朋友聊天時,如果臨時看到咖啡館的雜誌而扯到好想去北海道旅行,當然我們都知道現在不會馬上出發,我們都不是衝動的人,但光是「想像」也會覺得很開心,這種閒聊正是與人交往最好的調劑。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 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於10月中在簡報分享網站 SlideShare 發表一份《How Google Works》的手繪風格簡報,內文顛覆創業模式,此份簡報由一款 iPad 的APP-- Paper 所製作,簡報風格可愛清新,比一般商業簡報更吸引人注目。54張簡報整理如下:

在 Jonathan 和施密特加入 Google 後,我們以為我們都已經很懂如何經營成功企業。

但我們很快就發現,我們對企業管理的見解幾乎都錯得離譜。

我們必須擬定一套新的企業法則,才能使公司在網路時代發光發熱。以下是我們學得的經驗。

我們開始問施密特最愛問的問題:現在和之前有什麼不同?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以為只要是大學生、研究生,都有能力在課堂內記下所有學習重點,也一定能整理出一份讓大家都看得懂的筆記?那可不見得。即使被稱為第一學府的台灣大學,為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台大教學發展中心還開設「筆記技巧」的學習策略講座,為大學生的筆記能力灌頂加持。

不過,連大學生都不見得擅長的課堂筆記能力,有一群小學生卻很幸運。

桃園縣龍潭鄉高原國小的孩子,在五年級一開始都會收到一份名為「高原國小童年記事簿」的禮物。這本有著二十六孔、可任意開關塑膠夾的活頁本,陪伴他們度過兩年要「寫課堂筆記」的「閱讀課」。在這門沒有制式教科書的課程中,孩子不僅開始練習如何掌握老師口述與投影片的「上課重點」,也透過每週一次撰寫「課堂筆記」的機會,進一步培養書寫力。

這門結合了閱讀與寫作、筆記、口說表達,甚至還包含如何使用圖書館的「練功坊」,掌舵者是曾在一九九九年獲得全國最年輕師鐸獎得主的高原國小教務主任呂嘉紋。

雖然,坊間有關成功職場人士如何寫筆記的參考書很多,然而,面對這群書寫能力仍在萌芽的小學生,呂嘉紋引領的方式,自有其獨特心法。示範、舉例、大量運用比喻來解釋、對話式的批閱等,都是他引領孩子進入筆記世界的鑰匙。

更有趣的是,為了帶領孩子更容易體會寫筆記的歷程,呂嘉紋用「壓縮」與「解壓縮」兩大概念,每堂課都讓孩子歷經一次從「濃縮」到「擴展」的過程,來回反覆培養課堂筆記力。

心法一:課堂練「壓縮」,找關鍵字,快速記錄

壓縮的概念,其實說穿了就是「抓關鍵字」。不過,深諳孩童心理的呂嘉紋,稱呼孩子為「課堂上的獵人」,鼓勵他們拉長耳朵,看看一堂四十分鐘的課,自己能逮住多少「重點山豬」。他發現:「當孩子把自己當獵人,就不會把找關鍵字當功課。」

因此,他會帶學生玩「抓重點山豬」的語文遊戲。他把每堂課自己所講的字字句句,比擬成一座大山裡的樹枝、樹葉,而老師講述的重點,都掩藏在這座山的枝枝葉葉中。

當講到一個段落或一篇文章後,他會讓全班同學起立,一起回顧他剛剛講述的重點,抓到的就可以坐下。這遊戲很受小朋友歡迎,孩子也在遊戲競賽與相互觀摩中,培養出抓關鍵語詞的能力。

文章標籤

Conifer綠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